第118章 姜沃的偏心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正在按长辈指点过的,一丝不苟见礼:“末近后学见过姜侍郎。”

    杜伯父已然告诉过他,这位吏部侍郎年纪轻轻就做过考官之一,将来他若是要贡举,少不得要再与她会面的。

    此番他能至此,也是杜伯父听闻圣驾欲驾临并州的消息后,特意第一时间派人去齐州送信,父亲又立刻为他打点行装,让兄长紧赶慢赶把他送来的。

    王勃少年早慧,知这是父亲和杜伯父在为他将来铺路,希望他能扬名,将来能够仕途通达。

    为自己,更为家族。

    身上背负着长辈们绝大的期许,七岁的孩童不免紧张,生怕行差踏错,倒是让长辈们失望。

    行礼很规矩到位,却有些板正。

    姜沃已然历经世情多年,对眼前孩童的想法,一望即知。

    此时,她眼前便不再是将来会做出《滕王阁序》的出众才子,只是个心理压力很大的孩子。

    姜沃扶起眼前作揖孩童的胳膊。

    又从案上拿起一枚红润可口的杏子递给他。

    王勃一怔,连忙伸出双手去接。

    杏子落于掌心。

    他抬眼,见眼前姜侍郎,神如烟云难以琢磨,对他温声勉励道:“少时聪察岐嶷,更当砥砺心性。”

    姜沃此言,全然发乎内心:王勃一世宦途飘零,多半是自身性情的缘故。

    有的人,天生会作诗,但不会做官。

    这是两种决然不同的天赋。

    姜沃出此言,旁边杜易简顿生惊喜。

    姜侍郎今日到此,几乎未发一言。

    杜易简也能理解——

    相人这件事,本就要慎重,一般以‘相人’出名的大儒名士,都是轻易不肯开尊口的。

    何况姜侍郎身担‘袁仙师之徒’与‘吏部侍郎’两重身份,自然更慎重以评人。

    可她方才,居然明明白白开口夸了聪察岐嶷。

    不光杜易简,宴上众人都看了过来。

    其中就有一位大儒道:“这位王家子,可是之前杜长史盛赞的‘王家之宝树’?”

    此话一出,杜易简略微有点尴尬。

    这确实是他之前盛赞好友之子王勃的话。

    如今在此宴上被人说出来,似乎……是有些夸的太过了。

    所谓‘宝树’的典故,是出自东晋谢家。

    谢安谢太傅问诸子侄:“子弟亦何预人事,而正欲使其佳?”,谢玄回答:“譬如芝兰玉树,欲使其生于庭阶耳”。[2]

    以七岁之子,比东晋谢玄,在许多人看来,自然是大为过誉。

    这位并州大儒点出此事,自是觉得杜易简捧人太过分了。

    倒是姜沃,听闻‘宝树’二字,心中一动:所以《滕王阁序》里那句‘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’,莫非缘故在此。

    其实,只《滕王阁序》一文传于千古,王勃又何尝不是‘王氏之宝树’。

    姜沃如此想,便如此说了:“此子之才,将来亦是留于文史的‘宝树’。”

    杜易简方才微微的尴尬,立刻化作了满满的喜悦。

    将来!

    袁仙师当年就说过,他的姨兄岑文本,将来能拜相,果然应验。

    数十年后,他的高足又如此预言好友之子,必是准的!

    姜沃言毕,春日宴一刹安静如许。

    虽是有人不信(比如方才的大儒),但却没人反驳。

    又见这位神如闲云野鹤的姜侍郎举杯道:“在座诸位,将来名垂竹帛,留于文史的又何止一人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