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5章 大唐公务考报名中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**

    “国子监内的学子们反应如何?”

    这日姜沃刚回到家中,还不及换下官服,就问起崔朝此事。

    而崔朝果然不愧是皇帝的伴读,习惯都差不多。

    只见他摸出一个册子,一条条与姜沃说起。

    边说边不由感慨,这一月来,国子监内风向变化真快啊。

    他作为国子监司业,是眼见着五月初,国子监这些荫封学子们,是如何群情激愤于‘吏部授官居然要统考’!那时候的舆论环境简直是:头可断血可流,门风不可辱!

    荫封子弟们纷纷义愤填膺串联道:让我们去跟那些胥吏和制科举子一起考试,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。

    以至于五月初时,若不是他与国子监祭酒压得住,只怕都有学子仗着出身要跑去吏部闹事!

    然而很快,‘将来至少三年起步守选制’的风声传出来了。

    国子监风向骤然一变。

    什么?以后居然还不能得荫封后当年就考试?

    那……要不要今年赶紧考一下?

    再到今日,不过短短一个月,国子监学子们口中讨论的问题已经变成了这些——

    今年有资格报考的国子监学子,如今彼此见面第一个问题都是异口同声问道:“今年的国考和省考,你们预备报哪一个?”

    有学子主动分析道:“报了省考可是要离京,去州县做官!你们看了今年招置州县实职官的所在了吗?有缺的可都不是什么上州,都是中下的州府!出去可是要吃苦的。”

    有人提出不同意见:“正是下等荒僻之州府,估计投名刺报考的候选官才少,才好考中。你们没看到?今年还有五个下县县令名额,不考也能去做。”

    闻此言,就有人忧心忡忡道:“这么说。若是报国考,尤其是报吏部、户部这等要紧署衙,说不定要与上百人一起争一个实职官?那我还是换一个吧。”这位学子已经准备去报太仆寺了。

    而另外有高瞻远瞩者,咳嗽两声吸引大家注意力,然后挥手道:“最重要的问题,不应该是先弄清楚:若是报了省考去州县做官,要在外待几年才有机会调回京城三省六部吗?”

    周围人恍然大悟,纷纷颔首赞同:“你说得对啊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姜沃听着崔朝念国子监学子的新闻,慢慢喝凉茶。

    笑意渐明。

    果然,人类适应变化的能力真的很强——

    当消息迭出,新闻一个接着一个,人果然就下意识去追逐新的热点了。

    从国子监学子的反应,管中窥豹,也能推断整个朝堂的世家、勋贵们,接下来的注意力估计也不会纠结在吏部居然要‘资考’这件事上。

    估计都会转移到‘给家中晚辈选什么部?选什么官职’。可要早点开始准备,别让其余人家抢走了!

    *

    崔朝翻过了几页,继续道:“除了关心各署衙官职的学子,还有许多学子,已经在准备几个月后的‘资考’了。”

    这世上,永远有先开始复习的卷王。

    在许多学子还在研究考试制度的时候,也有部分心中早选定了官职的考生,已经抢先开始研究‘考卷’了。

    “你们看到了吗?资考分为两场,吏部和置官的署衙都要出一份考卷。”

    “吏部出一份常卷,考入仕的常识?什么是常识?”

    “什么?各署衙的‘特卷’要出四份,考堂上随机抽一份考——那到时候得先去寺中抽个上吉签,保佑抽到我熟记的那一份才好!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