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3章 文成的信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其实文成第一个见到的吐蕃人,就是禄东赞。

    当年禄东赞是代表松赞干布来大唐向先帝求亲的,阎立本还画了那幅传世的《步辇图》。

    后来文成离开长安去吐蕃和亲,大唐这边是江夏王李道宗一路护送,吐蕃这边便是禄东赞一路相随。

    他们对彼此都颇有了解。

    其实原本代表吐蕃到安西都护府来商谈的使臣,只是寻常朝臣。

    但听闻大唐的正使竟然是文成公主,禄东赞哪怕年老,哪怕身有宿疾,到底亲自出现了。

    两人再次相见,实在是斗转星移,时移世易。

    而禄东赞也终究没有再用旧时称呼,而是称文成公主为‘正使’,只是感叹了一句:“见大唐正使,忽念及先王。”

    文成则直白道:“既念及先王,何以叛昔日之盟誓。”

    禄东赞摇头道:“是贵国大唐不公在先啊——多来来,吐谷浑和吐蕃之间门,大唐总是偏向吐谷浑,打压吐蕃,如此厚此薄彼,怎不令人心寒。”

    禄东赞的汉话,说的就像文成公主的吐蕃话一样好。

    这两人的会谈,在旁人看来是很奇怪的——

    禄东赞一口熟练的汉话,连厚此薄彼这种词都信手拈来,然而文成则回以吐蕃话。

    她不去顺着禄东赞的话说,分辩什么大唐对吐谷浑更好。

    那不是废话吗,大唐还需要吐谷浑做藩篱呢。

    说这些‘公平正义’的虚话,实在是没有意思。

    文成更倾向于一剑封喉——她直接以吐蕃语问禄东赞道:“论(宰相)欲借吐谷浑之事与大唐开战,集会议盟上可有异议?天神穆王之系,诸贵族如何看待此事?”

    彼时禄东赞面色未变,但心底颇惊、亦不免深深叹息:为何,为何来的偏是文成公主!

    大唐旁的朝臣,纵然知道吐蕃有集会议盟之事,必然也不知具体底细。然而公主在吐蕃十年,她又非寻常女子,故而是深知吐蕃朝局的!她也了解吐蕃那些贵族,生怕损害自己之利的心理。

    文成在信里,给姜沃详细解释了下,何为‘集会议盟’。

    是吐蕃政治中最重要的一环:参会者包括吐蕃赞普、重臣,以及吐蕃‘天授’的各地贵族。

    在文成没有从吐蕃回来前,大唐这边虽然也知道吐蕃有这种‘集会议盟’,但官方的情报是:“(吐蕃议盟)乃赞普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,三年一大盟。于夜设祭坛,巫者告祭。”[3]

    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祭祀类的大盟会。

    直到文成公主回到大唐,才改变了这种看法:不,吐蕃的盟会频率,远高于一年一次。凡对外战争、征兵征税等大事,甚至官员任命、户籍察调等政事都需要经过盟会,经过祭祀。

    且吐蕃对神灵的敬畏,绝非大唐人可以想象。

    其赞普就自称为天神世系穆王一脉。

    故而文成以此诘问禄东赞道:“当年先王定下与大唐盟好,亦是有巫者祭拜过天地、山川、日月、星辰的。连论(宰相)自己,也曾以血入君臣‘效忠之盟’,亦受过先王的‘赏功之盟’。诸盟皆石刻于第穆萨摩崖。”

    “论(宰相)都抛诸脑后了?”

    姜沃继续往下看去,文成的心情能从笔墨的浓重看出来:“这一次禄东赞退了。”

    “然他到底是老了,也要不在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一回,我见到了钦陵。也明白了,你说的‘狂’字是什么意思。”

    “禄东赞会忌惮吐蕃盟会其余贵族的反对,忌惮他曾经誓血的神灵,可钦陵其人,我在他身上,看不到什么对王族的敬畏,倒是看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狂傲。”

    “将来,战事难免还是要有的。”

    “薛大都护也道,要时时做好战的准备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