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4章 该回京了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而皇帝这句话,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绪。

    曜初轻声道:“父皇,我也是在筹措出版署之事上,才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这三年,姨母并不在京中。”

    “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,做许多事的时候,都觉得……姨母好似就在我身边。”

    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,时常能发现姨母留下来的‘礼物’。

    比如要出报纸,最要紧的事儿之一,就是压低造纸的成本,如何做?

    姨母送来的配方,倒是把原理讲解的很清楚:造纸最重要的就是制浆这一步——将植物原本的木质破坏掉,变成纤维素,才是能够造纸的前提。

    比起靠反复捶打,研磨的机械制浆法,化学制浆无疑更省时省力,能够大大降低造纸的成本。

    原理就在这里,看似很简单。

    但问题是,化学制浆需要碱,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浓度的碱。哪怕有造纸术配方,但若是没有碱这种实物,也全都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。

    曜初走到这一步的时候,发现,她无需去解决这个问题了——姨母在城建署时,为了水泥混凝土,已经解决过了。

    而她再往前走——

    出版署实验过许多造纸的原材料,除了树皮、竹子、甘蔗、芦苇等物外,还有……棉花。

    而蜡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蜡则又有荞麦有关。

    曜初想起她给姨母寄过荞麦花后,姨母很快回信道荞麦是很好的蜜源作物,可以顺带试试发展养蜂业,毕竟除了蜂蜜,蜂蜡也有很多用处。

    那时候,姨母就在设想出版署和蜡版印刷之事了吗?

    而除了蜡板外,出版署印刷报纸所需要的特殊油墨里,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脱不了干系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除了这些前期技术外,姨母提前留给她的,还有玻璃制品带来的银钱支持。

    若无资金支持,出版署这种前期多实验,并不太挣钱还很烧钱的署衙,她如何维持下去。

    说来,这一年多,除了几封报平安的信,曜初都没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。

    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发现姨母留下的‘礼物’。就总觉得,姨母似乎从未离开她。就像儿时一样,她看书不解之时,就可以捧着书去寻一个答案。

    曜初低头看着碗里的乳酪和樱桃:“我真是很想姨母了。”

    媚娘倾身拍了拍女儿的手。

    她与曜初的心思一般。

    皇帝见女儿伤感,就安慰道:“曜初,别伤心了,若是姜卿从海外回来可通音讯,那么一定会尽快赶回京城来的。”

    毕竟……

    **

    登州。

    姜沃再次拿起报纸。

    她想起《天工开物》中有一句关于造纸改良术后的记载,亦是她的期盼:“万卷百家……基从此起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