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 吐蕃求和-《[大唐]武皇第一女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阿史那都支确实挺喜欢,也确实准备反了。

    可惜还没反起来,就被裴行俭抄了老家。

    其实早在这个玻璃盘子之前,驻守在吐谷浑的文成,就已经在按着计划,试着接触吐蕃内与噶尔氏不合,因此被排挤到没什么话语权的贵族和将领了。

    姜沃还以为裴行俭会问下,除了砸钱,文成具体是怎么撬动吐蕃曷苏的,裴行俭却没问。

    毕竟他也是武将,曾经听闻过周边四夷率部降唐的,贵族也好将领也好,不要太多。尤其是先帝年间,许多番将那真是不管生是不是大唐人,死我一定得是大唐魂。

    比如曾经已经继任了铁勒一部可汗的契苾何力,直接携家带口一起投唐。甚至贞观年间他回旧部探亲被薛延陀抓去了,依旧是宁死不屈割耳表示不叛唐,给夷男可汗气完了。

    再比如原来东突厥的王族阿史那思摩,投降大唐后改名为李思摩不说,还奉命去北边镇守。以至于大唐倒是没有修长城,但出现过游牧民族替中原守卫长城的奇观。

    带入下吐蕃贵族们的心思:原本芒松芒赞在的时候,虽然说了也不太算,但好歹是个正经王。他们背靠赞普,时不时跟噶尔氏别个苗头也就算了。

    可如今赞普没了,朝上就剩下孤儿寡母。

    看起来,噶尔氏明天自立为王也不奇怪啊。

    他们这些从前反对噶尔氏的人,若是拥护幼主,未必能扛过噶尔氏的实力,若是直接躺平,将来噶尔氏若是秋后算账,估计也少不了任人宰割。

    钦陵兄弟看起来,都不像对往日既往不咎的人。

    左右为难中,‘吐谷浑’的官员,再次递上了橄榄枝。

    给他们展示了,看,背靠大唐,我们过的还不错呀,你们也都各自有手下家臣,吐谷浑地方也大,安置的下你们,要不要加入一下?

    悟了!

    真是‘投唐一念起,霎时天地宽。’

    姜沃道:“其实,吐蕃的矛盾一直在。”有愿意开拓进取的,就有愿意守成图安的。噶尔氏行事又太专断。

    本身就像是一把子干柴,只看什么时候会着罢了。

    而她们所做的,就是点火。

    曷苏与其余两家吐蕃贵族,以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平安,率部离开了吐蕃而已,却不知,这就是一个大唐期待良久的火星子。

    *

    吐蕃境内接连有贵族逃离,还是投奔大唐,让噶尔氏的名声和势力都受到了重创。

    说来,噶尔氏从禄东赞起,为何能一手遮天,威望如此高,旁的贵族们不敢正面站出来反对?是因为实打实的战绩。

    这些年,禄东赞父子打周围的白兰羌、党项等地皆是手拿把攥,南边甚至更打到了婆罗门,可以说是他们父子几人,一手把吐蕃带到了‘自汉、魏已来,此地(吐蕃)之盛,未之有也。’的程度。[1]

    正所谓强必寇盗,弱则卑服。在这些无与伦比的功绩下,噶尔氏非要兴兵侵犯大唐,哪怕不满的贵族很多,但也只能忍了。

    姜沃给裴行俭看文成的情报:“其实,吐蕃国力自远不如大唐,支撑着这些年的连年征战,各部百姓倦徭戍久矣。”

    打仗,有时候比的是钱和后勤。

    若这一战,吐蕃再次赢了,能拿下吐谷浑和大唐的安西四镇,吐蕃能有大量的‘战争效益’,那么噶尔氏的威名会再上一层楼,从此更是说一不二。

    可现在不一样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